本地通

咸阳的变迁

查看: 14955/ 来源: 杨凌在线网 2016-09-04 15:51

咸阳作为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作为“中国第一帝都”,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也是中原地区通往大西北的必经之路。这个遍地秦砖汉瓦的魅力小城,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希望在小编的介绍下,咸阳这个二千五百年的 ...

咸阳作为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作为“中国第一帝都”,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也是中原地区通往大西北的必经之路。这个遍地秦砖汉瓦的魅力小城,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希望在小编的介绍下,咸阳这个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古城能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

  一、汉阳陵 

  汉阳陵,又称阳陵,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高陵县三县区。修建时间长达二十八年。现已建成汉阳陵博物馆,是一座巧妙融合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历史文化与园林景观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汉阳陵(图/寻梦318)

  阳陵陵园平面呈不规则葫芦形。由帝陵,后陵,南、北区从葬坑,刑徒墓地,陵庙等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帝陵座西面东,居于陵园的中部偏西;后陵、南区从葬坑、北区从葬坑、一号建筑基址等距分布于帝陵四角;嫔妃陪葬墓区和罗经石遗址位于帝陵南北两侧,左右对称;刑徒墓地及三处建筑遗址在帝陵西侧,南北一字排列;陪葬墓园棋盘状分布于帝陵东侧的司马道两侧;阳陵邑则设置在陵园的东端。整个陵园以帝陵为中心,四角拱卫,南北对称,东西相连,布局规整,结构严谨,显示了唯我独尊的皇家意识和严格的等级观念。

 

 汉阳陵(图/寻梦318)

  阳陵帝、后陵均为"亚"字形,座西面东的探明,在西汉十一陵考古中是第一次。这次发现基本解决了学术界关于汉陵面南还是面东这一长期争论不休的难题,否定了汉代帝陵依照昭穆制度进行布局的论点,解决了汉代帝陵制度研究的一大难题。

  帝陵陵园南门阙是目前发掘的时代最早,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三出阙遗址,它的发掘对于门阙的起源、发展,门阙制度的形成、影响,以及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等有着重要作用。此外,南阙门遗址还出土有目前发现最早的砖质围棋盘、陶质脊兽和最大的板瓦等。

 

  汉阳陵(图/寻梦318)

  汉阳陵出土的汉俑十分引人注意。他们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赤身裸体且没有双臂。据研究,这些陶俑在刚刚完工时都身着各色美丽的服饰,胳膊为木制,插入陶俑肩部的圆孔,以便木胳膊可以灵活转动,但经过千年的风霜之后,衣服与木胳膊都已腐朽,因此只剩下了裸露而残缺的身躯。兵马俑的队伍中有一部分是女子,大多面目清秀,身材匀称,但也有一些颧骨突起,面貌奇异,可能是当时的异民族兵员。比起秦始皇兵马俑的肃穆与刚烈,阳陵汉俑显得平和而从容,正反映了“文景之治”中安详的社会氛围。

  位于帝陵东南。此处地形隆起,外貌呈缓坡状。根据考古钻探得知,遗址平面近方形,外围有壕沟环绕。遗址中心部分的最高处放置着一块方形巨石,当地群众叫做"罗经石",经测定为正南北方向。据研究推测,它可能为修建阳陵时标定水平、测量高度和标示方位之用,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测量标石。这处建筑遗址地势高亢,布局规整,规模宏大,应该是阳陵陵园中最重要的礼制性建筑之一。

 汉阳陵(图/寻梦318)

  园区开放时间:8:30-17:30

  门票价格:淡季(1、2、12月) 65元 旺季 90元(含 幻影成像10元) 持学生证半价(幻影成像须额外购票)

  交通:张家堡-汉阳陵:在张家堡乘游 4路可直达汉阳陵;发车时间为8:30—17:00;途经城市运动公园;单一票价二元。

  西安—汉阳陵:自西安新安医院乘游10路;发车时间为6:30—18:00; 途经交大商场、兴庆公园东门、东门、西闸口南口、北门、龙首村、张家堡等。

  咸阳—汉阳陵:自咸阳火车站乘 5路车即可直达汉阳陵;发车时间为8:00--18:00;途经抗战路、古渡公园、石油助剂厂等,正点对开一个班次;票价为6元/张。

  自驾车:自驾车可从张家堡上西铜高速公路向北直至渭河大桥处,然后上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专线即到。

二、茂陵 

  汉茂陵,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西安市西北的兴平市城东北南。公元前139年—前87年间建成,历时53年。茂陵封土为覆斗形。至今东、西、北三面的土阙犹存,茂陵陪葬墓尚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茂陵(图/云天孤龙)

  金人赵秉文有诗云:“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原上尘。”其诗道出了咸阳原上的历史场景。穿越时空距离,透过这些陈列着的苍凉陵冢,人们似乎看到咸阳原的荣辱兴衰,听到古陵主人战马的嘶鸣声,读到咸阳古陵文化中的精彩篇章。

  位于关中腹地、泾渭之交的咸阳,是西汉皇陵的主要集结地。西汉王朝,历经11位皇帝,有九座位于咸阳原上,其中最为显贵的有五陵,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这五陵当时均建有陵邑管理,故将其称为“五陵原”。古诗中“五陵年少争缠头”,“五陵裘马自轻肥”的记述,即指当年居住在这些陵邑中的纨绔子弟斗鸡走马、为非作歹的事情。

 茂陵(图/云天孤龙)

  在西汉的十一座帝陵中,最大的当数汉武大帝的茂陵,在中国历史上,如此规模浩大的皇帝陵,只有骊山的秦始皇陵方能与之相比。

  茂陵南边有石碑二通,标志一通。碑一,上题铭:中为“汉孝武帝茂陵”。上款为“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陕西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五级毕沅敬书”。下款为:“大清乾隆岁次丙申孟秋,知兴平县事顾声雷立石”。碑二,上题铭:中为“茂陵汉武帝刘彻之墓”。

  公元前139年,茂陵开始营建,历时53年。《晋书·索綝传》云:“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也就是说,汉武帝动用全国赋税总额的三分之一,作为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的费用。建陵时曾从各地征调建筑工匠、艺术大师三千余人,工程规模之浩大,令人瞠目结舌。

  茂陵(图/云天孤龙)

  汉武帝的梓宫,是五棺二椁。五层棺木,置于墓室后部椁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的后半部是一椁室,它有两层,内层以扁平立木叠成“门”形。南面是缺口,外层是黄肠题凑。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檫和楠木,三种木料,质地坚细,均耐潮湿,防腐性强。梓宫的四周,设有四道羡门,并设有便房和黄肠题凑的建筑,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汉书·霍光传》颜师古注引服虔曰:“便坐,谓非正寝,在于旁侧可以延宾者也。”简单地说,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飨之所,将其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与死者一起殉葬于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黄肠题凑”是“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汉武帝死后,所作的黄肠题凑,表面打磨十分光滑,颇费人工。

  茂陵的地宫内充满了大量的稀世珍宝。《汉书·贡禹传》云:“武帝弃天下,霍光专事,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新唐书·虞世南传》也载道:“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因为汉武帝在位年久,又处在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所以随葬品很多,连活的牛马、虎豹、鱼鳖、飞禽等,也一并从葬。另据记载,康渠国国王赠送汉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汉武帝生前阅读的30卷杂经,盛已金箱,一并埋入陵内。

 

 茂陵(图/云天孤龙)

  这座在汉代陵墓中最为高大、宏阔的帝陵,是“汉兴厚葬”的典型。造陵工期长达五十三年;耗资占到当时皇朝每年供赋的三分之一;陵高“违规超限”,四周边长达千米,状如覆斗,被西方学者喻为“中国的金字塔”;方中的随葬品多得“再塞不进”;陵园的建筑遗址比比皆是。

  这里的群雕兽像、人兽相博的艺术造型,是汉武帝留在茂陵的十分珍贵的重大文化遗产,空前启后的“国之瑰宝”。在十四件造像巨雕作品中有十二件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国宝”。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开渠,著名作家贾平凹以及前辈文史大师郭沫若等,都曾对其有“叹为观止”的赞赏。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这批巨雕中的“马踏匈奴”、“跃马”、“起马”,最受历代学者和游人的推崇,并认为这些“马”的作品,可能出自汉武帝的授意。汉武帝痴爱宝马,天下闻名。在中国历史上,为能得到宝马、良驹而出诗作的皇帝,汉武帝是第一人。

 

 三、昭陵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陕西省礼泉县城西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陵园周长60公里,占地面积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余座,被誉为“天下名陵”,是中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共有180余座陪葬墓;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

 

 昭陵(图/平淡人生)

  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昭陵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在祭坛东西两庑房内置有6匹石刻骏马浮雕像,驰名中外,曾有诗云:“秦王铁骑取天下,六骏功高画亦优。”这是李世民自己选定的题材。他在隋亡以后,为统一割据的局面,巩固唐王朝新建的政权,南征北战,驰骋疆场,他骑过的六匹马,联系他的战功。据说当时担任营山陵使、工部尚书、著名工艺家、美术家阎立德起图样,由筑陵石工中的高手雕镌而成的。这六具石雕骏马是在平面上起图样,雕刻人马形状的半面及细部,并使高肉突起,称之浮雕,也叫“高肉雕”。每边三具,皆背靠后檐墙而立。

 

  昭陵(图/平淡人生)

  六骏的名为“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马呙”、“白蹄乌”。现存西安市碑林博物馆,其中“飒露紫”、“拳毛马呙”二骏,于1914年被盗运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昭陵六骏刻于贞观十年,各高2.5米,横宽3米,皆为青石浮雕,姿态神情各异,线条简洁有力,威武雄壮,造型栩栩如生,显示了我国唐代雕刻艺术的成就。昭陵的这些石刻在品类、造型及题材上,既不取生前仪卫之形,也不用祥瑞、辟邪之意,独具一格,所有石刻都是写实,富有政治意义的不同凡响之作。

 

昭陵(图/平淡人生)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昭陵有陪葬墓180余座,主要有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征、秦琼、温彦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龄、孔颖达、李靖、尉迟敬德、长乐公主、韦贵妃等墓,还有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等15人之墓。

  昭陵地面建筑虽被毁坏了,又屡遭战乱的破坏,但陵园遍布着丰富的古迹和文物,还藏有大量的古代美术工艺品及其他文物,有待发现。昭陵博物馆里展示了许多墓碑和墓志,保存了大量的有关唐代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史料,展示了初唐书法艺术的高度水平。

 昭陵(图/平淡人生)

  门票:20元

  交通:从昭陵博物馆向西南方向出发,沿S107行驶450米,右转进入X214,沿X214行驶12.8公里,到达昭陵

  开放:8:00——18:00

四、乾陵 

  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

  乾陵(图/学不知倦)

  乾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着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二十三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气势雄伟壮观。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

  乾陵本是唐高宗李治的陵墓,陵号乾陵。实际上是一帝、一后的合葬墓。自郭沫若以来,现代人认为这是二帝合葬墓,但这并不符合古代(包括唐朝人)的观点。因为神龙政变之后,武则天被迫将大唐江山归还给李氏皇族。为了死后能有栖身之所,武则天自己宣布废去自己的帝号,请求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将自己以唐高宗皇后的身份附葬于唐高宗的乾陵。唐中宗答应了母亲的这个请求。所以在礼制上乾陵仍然属于一帝、一后的合葬墓。

  乾陵(图/学不知倦)

  乾陵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是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着两组石人群像,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西侧32尊,东侧29尊,共61尊。这些石人残像高在米至米之间,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人们习惯上把这些石像称之为“蕃像”、“宾王像”,也称“六十一蕃臣像”。这些与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着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的,也有翻领紫袖的。但他们都双双并立,两手前拱,姿态极为谦恭,仿佛在这里列队恭迎皇帝的到来。

  乾陵无字碑为何无字 

  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武则天从公元655年做皇后开始,到公元705年被迫退位,前后参与和掌握最高权力达五十年之久。如果从唐高宗死时算起,也有二十一年。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杰出的女皇帝。

 

 乾陵(图/学不知倦)

  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一,武则天以阿谀奉承的手段取得信任,从地位较低的“才人”,爬到掌握大权的皇后,最后窃居皇位。第二,培养党羽、建立宫廷奸党集团,并打着李唐“朝廷”的旗号,消灭异己。第三,任用酷吏,实行告密和滥刑的恐怖政策。第四,唐初社会经济发展呈马鞍形,而武则天当政时处于最低处。第五,在其当政期间,曾失掉了安西四镇,危害了国家的统一。职是之由,武则天无法为自己立传,而只能以“无字碑”来为后世定基调。

  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武则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也有应该否定的地方。武则天当政期间,贞观以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仍在继续;在处理唐高宗去世前后的复杂局面中,她表现了不平凡的个人才干;就“纳谏”和“用人”这两点,连许多具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士,为之赞叹不已。但是,武则天的消极面也十分突出。她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任用“酷吏”,也曾滥杀无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费。特别是统治后期,朝廷政治日趋腐败,形成一批为武则天所纵容支持的新的特权贵族。武则天被迫交出权力,还政于唐中宗,她知道对自己的一生,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碑文写好写坏都是难事,因此决定立“无字碑”,由后人去评价。

  六十一蕃臣像为何无头 

  乾陵有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是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着两组石人群像,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这些石人残像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人们习惯上把这些石像称之为“蕃像”、“宾王像”,也称“六十一蕃臣像”。这些与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着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的,也有翻领紫袖的。但他们都双双并立,两手前拱,姿态极为谦恭,仿佛在这里列队恭迎皇帝的到来。但最为奇怪的是,这些石像都是没有脑袋的,这就让人产生了许多的疑问,为什么乾陵会用这些没有头的石像守陵呢?如果你仔细观察它们,会发现从这些人的脖子上可以看出石像的头被砸掉的痕迹。那么,这些石像的头部失踪是人为的呢,还是天灾呢?

  关于石像没有脑袋的原因,可谓是众说纷纭。一种说法就是,这些石像的头部是被明朝的百姓砍掉的。在明朝初期,有个外国使节到乾陵去游玩,发现自己的祖先竟然被立在这里给唐朝的皇帝守陵,觉得既有损国格,也有辱于人格,自尊心受到了强大的损害,便想把这些石像给毁了。但是他又怕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于是便想到了一个妙计。他每天晚上都要到乾陵附近的庄稼里践踏粮食,然后在第二天又煽风点火似的,和百姓说这都是那些石像做的,他们在晚上便成精了,开始糟蹋庄稼。要想保护好庄稼和粮食就必须把这些石像消灭掉,砍掉它们的脑袋,让它们不能在出来祸害庄稼。当地的群众认为这个外国使者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一气之下便把这些石像的脑袋给砍碎了。


用户评论更多>>
x

评论